卫立煌对于出征缅甸有怎样的态度?
1、卫立煌放下话筒,兴奋不已。作为一名职业军官,受领作战任务是最高兴的事,何况这是一项重大的作战任务。他自从1月份被革去二级陆军上将、免去河南省主席等职务以来,在西北行营已经坐了两个多月的冷板凳了。
2、年3月6日夜晚,天黑漆漆的。卫立煌站立在窗前,心中充满了惆怅。突然一阵急急的电话铃声唤醒了他,他略微迟疑了一下,拿起了话筒,听着听着卫立煌喜形于色,情绪也激动起来。电话是蒋介石打来的。蒋介石要他率领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与侵入缅甸并向云南边境进攻的日本军队作战。
3、卫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适的。抗战时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战役毕竟是个不败而败的战役。
4、年2月16日,仰光告急,应英军请求,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挥师出征那天,空中有盟国的飞机掩护,地上则车轮滚滚、马达轰响。上千辆各式各样的车辆,坦克车、炮车、弹药车、步兵输送车、救护车、通讯车、辎重车,就象一条钢铁巨龙,浩浩荡荡,沿着滇缅公路向南挺进。
5、著有《曾生回忆录》一书。这三个看怎么理解了:曾国藩: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原名子城(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后病死于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曾纪泽:字颉刚(1839-1890),曾国藩长子,清末外交官。
清缅战争的详细情况大神们帮帮忙
乾隆帝闻讯大怒,诏逮杨应琚至京,赐死。乾隆三十二年,派将军明瑞分兵五路征缅。战争之始,清军连战皆捷,进展很快,已逼近缅甸国都阿瓦(今缅甸曼德勒),但毕竟是孤军深入,粮草不继,终于在第二年二月兵败退回,明瑞也自尽身亡。
说个后话,清缅战争后, 一些参加过清缅战争的将领,目睹了缅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清朝火器技术落后,就上书请求向西方购置先进的枪支,雇佣西方军事技术人员,仿制枪支,增强自身国力。
[1]确立对原缅属掸族土司的统治后,缅甸开始采取军事策略,通过小股部队配合掸族土司,向中国管辖的内地土司施加压力,索要传统的“花马礼”,即贡赋钱粮。这些贡赋是历史上中缅边境掸族土司为了自身安全向两国缴纳的。
清缅战争 清缅战争,是18世纪末清朝和缅甸贡榜王朝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历时7年,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
在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四月,一场长达18年的清缅战争最终迎来了和平的收场。缅甸国王孟云面对周边国家如暹罗的压力,审时度势,决定主动调整对华政策,派遣使节带着纳贡的表文来到中国,这一举动标志着中缅关系的重新定位。
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中国远征军首次出征10万人,辗转回国的只有4万人。著名的爱国将领戴安澜将军牺牲在缅甸野人谷。孙立人将军率军从西线撤回,保存了实力。而败走野人谷的杜聿明将军率领的一个军四个师,大部分都被野人谷吞噬了,最后回国的只有几千人。过程极其惨烈。
中国远征军在极为复杂的国际背景下,经过一个多月的作战,在保卫东吁、解救英军等战斗中,表现得英勇顽强,受到广泛的赞誉。但是,由于丧失了最佳出国作战的时机,加之指挥头绪多等诸多原因,远征军出征中处于被动态势,未能达成战役企图。总兵力达10万人的远征军,8月先后撤到印度和滇西的部队,只有4万人。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后,战局已十分危急。为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远征军立即组织了东瓜战役,集中7个师的兵力,将敌五十五师围困在仰光北面的东瓜。3月19日战役打响。
《中国远征军大结局》内容简介:近现代中国历史是一部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血与火的历史,在反抗侵略的战争中,中国曾派出一支精锐之师,在缅甸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长达3年的厮杀较量,并最终取得胜利,收复了滇西、缅北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失土,打通了中印空中和陆上交通,这支军队就是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在经历了前前后后伤亡十余万的第一次远征大败后,消灭了滇西、缅甸的日军精锐,凯旋而归。这是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和大国之魂书写的辉煌一笔!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迅速占领中国北方的京津、南京、上海、汉口、广州等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