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里有哪些令人深思的剧情?
1、两个多小时的剧情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三场比赛三个故事:第一场比赛:1981年世界杯决赛,中国队对阵日本队;第二场比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小组赛,中国队对阵美国队;第三场比赛:2016年里约奥运会四分之一决赛,中国队对阵巴西队。
2、电影传递了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 除了赛场上的竞技,电影还展现了女排姑娘们的日常生活。她们在训练中的坚持,在失败中的不屈,让我看到了生活中应该持有的态度。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影片激发了我对运动的热爱 观看《夺冠》后,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运动精神的重要性。
3、“从头开始”电影中有个很有意思的80年代印记,就是烫头,中日大战中,包括中国女排和日本女排,全部烫头,这是真事儿。那个年代相对纯朴,头发是黑色的,眉毛都粗粗浓浓。但也是那个时候,流行风气开始进入内地,年轻人流行起烫发。
4、从《夺冠》这部以“铁榔头”郎平为视角,讲述女排姑娘历时数十年,不断经受磨砺,不断成长进步,并最终夺取冠军的电影中,我看到了爱国精神,看到了合作精神,更看到了拼搏精神,这是一部非常励志的电影。
电影《夺冠》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什么?
电影《夺冠》深刻地描绘了中国女排如何在赛场上顽强拼搏,最终夺冠的励志故事。影片通过精心编排的细节,展示了她们在训练和比赛中遇到的种种挑战,以及她们为胜利付出的不懈努力。 《夺冠》近期登陆各大影院,观众们对这部作品的期待已久的上映感到兴奋。
电影《夺冠》主要讲述了中国女排在1981首夺世界冠军到2019年拿下第十个世界冠军的历史,诠释了几代女排人历经浮沉却始终不屈不挠、不断拼搏的传奇经历。
《夺冠》讲述了几代中国女排的奋斗历程以及她们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故事。 该片是由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拍摄,由陈可辛执导,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中国女排国家队领衔主演。2016年8月22日,里约热内卢。时隔12年,中国女排再度杀入奥运决赛。惠若琪的一记探头球,让全场屏住呼吸。
电影《夺冠》——其实不是中国女排,而是郎平传记
1、电影《夺冠》并非聚焦于中国女排,实则是郎平的传记。虽然我对这类题材兴趣不大,但因优惠券吸引,我观看了此片。影片原名《中国女排》,后因版权问题改名《夺冠》。看完后,我认为改名为《郎平传》更为贴切,因为整部电影围绕郎平展开。除郎平外,其他人物形象模糊,记得的仅有朱婷和江上由美。
2、《夺冠》电影,实则讲述的是郎平的传记,而非中国女排的故事。电影主要围绕郎平的三个阶段展开:运动员时期,成为美国国家队教练,以及回国领导中国女排。剧情推进快速,人物关系及背景介绍略显仓促,导致观感一般。
3、今天,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学习“女排精神”,在坚定信念上奋勇“夺冠”,在立足岗位上勇“夺冠”,在团结协作上奋勇“夺冠”。
4、电影《夺冠》以中国女排的传奇人物郎平为主线,展现了这个队伍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故事。 影片通过现役中国女排队员的参与,增添了更多色彩。导演陈可辛没有试图面面俱到,而是选择了围绕两代女排队员和三场比赛来讲述故事。
5、电影《夺冠》以中国女排传奇人物郎平为主线,再现了中国女排3个不同的阶段,中国女排现役队员的参演更让影片增色不少。作为中国体育的最大IP,想把“中国女排”拍好并不容易。导演陈可辛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做减法围绕两代女排队员和3场比赛来讲故事。
6、电影《夺冠》热映,短短一周票房破3亿,影片结尾揭示了故事源于虚构。影片以1979年为起点,再现了中国女排近40年的辉煌历程。实际上,自1950年代起,中国女排就开始了国际化的探索,大松博文的指导对中国女排崛起起到了关键作用。
电影夺冠体现精神
1、从《夺冠》这部以“铁榔头”郎平为视角,讲述女排姑娘历时数十年,不断经受磨砺,不断成长进步,并最终夺取冠军的电影中,我看到了爱国精神,看到了合作精神,更看到了拼搏精神,这是一部非常励志的电影。
2、《夺冠》是一部以中国女排的故事为背景的电影,其主题在于“传承”。影片通过展现女排姑娘们艰苦的训练环境和后天的努力,体现了“吃苦”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电影中,袁伟民教练提出用计算机辅助训练,但受限于条件,最终选择通过提高排球网的高度来增加难度,以此让中国女排在“计算之外”寻找机会。
3、《夺冠》展现的是一种逆流而上、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团结一致和爱国的精神。《夺冠》一上映就大受好评,在这部电影里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女排不服输,不怕艰苦迎难而上的精神,更是把团结和集体荣誉高于一切的爱国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